木村破摔《武侠写作指导之(九)阳真经》
写“缚虎手”的路狂风兄台在他的回帖里总结自己的武侠写作要求:
1、尽可能地写一个相对吸引人的故事;2、写出自己的武功——任何成功的武侠作家,都能让人记住其中的精彩武功描写,(在这一点上云中岳是最失败的。当然他的失败还有没能让人记住一个主人公。)3、写帮派,要写出独特的帮派,4、写出一个或几个能让人记得住的人物。
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承蒙他看得起,回了我的贴,是以准备在此讨论一下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世上再怎么复杂的问题,归根到底也可以用一句话描述,俗语名之为,万变不离其宗。
武侠写作和其他形式的写作一样,最核心的问题无疑就是“吸引人”的问题,恰好路狂风也第一个就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分析这个问题所牵涉到的层面太广,以我的能力,也只能勉强说是管窥蠡测。
首先,需要对“吸引”这两个字做一个明确的定义。我有几十年没有查过汉语字典了,现在手头也没有,临屏猜想,吸引,应该是形容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对作者而言,任务就是去拼命地吸引读者。而读者呢,任务就是翘着二郎腿,等着被吸引。
在金庸半虚构的武学世界里,内力是一种决定武功实力的关键指标,而九阳真经不尚实战专修内力,被视为练武者瑰宝。我这篇文章想要探讨的是写作实力的最关键体现―――吸引力,所以我称之为武侠写作之九阳真经。遥想当年那个老和尚在嵩山少林怀才不遇,独自撰写无上武学宝典,真是令人心驰神往如痴如醉。忽忽。
以前,我首先从读者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
读者不同,同样一部小说,吸引力的强弱表现也就不同。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首先应该寻求最大吸引面积。实践证明,金庸的吸引面遥遥领先于其他作家。文评家总结原因,这是因为金庸最大程度实现了雅俗共赏。但文评家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只是从读者角度出发得出的结果。然而这个原因没错,事实上,雅俗共赏也应该成为所有武侠写作者的努力目标。
如果从文学类型的角度出发,则吸引力的标准又不同。
文学类型是一面大的哈哈镜,武侠写作是一个站在哈哈镜前的物体。武侠站的位置远近不同,所投射的映像也就不同。
如果是传统小说的角度,那么武侠就应该重视人物塑造,重视各种描写。金庸因为国学功底颇深,这方面做的很不错,成功的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这也是路狂风所说的第四点。然而环境,心理,对话等每个细节传统小说都不能忽视,导致这个角度对作者的基本功要求极高,业余出家的作者在这方面表现往往不尽人意。
如果从非传统小说的角度看,那么武侠的投影则可以千奇百怪。比如,喜欢追忆似水年华的可以强调江湖人物的无序思维,喜欢围城的可以尝试调侃江湖,喜欢百年孤独的可以尝试为没落的第三世界文明以魔幻现实手法呐喊,喜欢二十二条军规的可以写荒诞江湖,等等。这些角度都可以带来一定的新意,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不过是否能带来众多读者则前景不明。
从叙事结构来看,吸引力可分为推理式,传记式,思辨式。
古龙式推理叙事合理的嫁接了侦探小说强大的悬念吸引力,是武侠小说中最强的吸引力叙事模式。不过是否能和正常情节配合的妙合无间,是对作者叙事能力的一大考验,过于侦探化则因为丧失武侠特征而会导致吸引力下降。
金庸式传记小说则试图在读者和小说主人公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让读者不知不觉中关心主人公的命运,感同身受,最后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这种模式很常见,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作者个人人格,决定了该角色的亲和力,从而间接决定了该角色对读者的影响力,有一定阅历的作者可以采用此种模式。
思辨式为温瑞安开创,然而温天赋有限,未能发扬广大,不过其国学根基不厚反而让他发展出天马行空的自由写作风格。和传记式的后发制人不同,这类叙事模式感情爆发力极强,如果能结合王小波式的冷静,也许可以产生更成熟的吸引力模式。
从欣赏快感的角度看,武侠具有一些特殊的吸引力,世人称之为意淫。
这个角度和心理学密切相关,我怀疑是否存在一门阅读心理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如果真有这样一门学科的存在,那我的分析无疑是贻笑大方了。
然而这个问题和读者的阅读乐趣关联极大,神雕侠侣荟萃了众多此类模式。有志于加强感情描写方面吸引力的作者,可以详细分析杨过和众女子,杨过和郭靖,杨过和黄蓉,等等的感情纠葛模式,然后再在其他任何外来媒介的帮助下,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模式。
从科学范畴来看,武侠还具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它通过强大的武学能力,满足一些人类超越现实的幻想心理,这和人类通过科学征服自然的做法异曲同工,都表现出了一种超自然愿望,也许是源于人类的某种不愿受禁锢的自由理想。
从这个角度看,人们很乐意看到千奇百怪的武学描写,最好动作场景描写的可如电影一般历历在目,这种阅读乐趣是男子的天性,符合每个男子潜在的暴力审美观,尽管构造一个庞大的武学系统,合理的分布强弱武学,不是一件轻易能做好的事情。
在场景想象方面,黄易受最新动作电影影响,描写最有现场感,不过和金庸建立于对传统武学的一定理解,然后做适度的发挥相比,黄易还有待发掘自己的潜力,一味追求招式华丽,最后只能陷入死胡同。
然而,精彩的暴力美学,是武侠写作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武侠小说区别其他小说形式的最具魅力之处。每个想写出精彩武侠的作者,这一关不过,总归不成气候。这也是路狂风所说的第二点。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以前网上流行的一篇虚构外国学者看金庸的文字,作者在调侃之中,对金庸式武学结构做了一定程度的剖析。
小说大部分应该是人生体验,以人生之纷繁复杂,小说能逼近现实,就可以称之为极品了。
而且小说是关于人的故事,所以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应该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小说的特性,武侠也不能例外。比如你从清明上河图摘下一截,它都能自成一体,栩栩如生。武侠小说的理想境界应该也是如此,方能不负小说艺术之名。
除了我上面所说的这些角度之外,应该还有很多其他的角度,是我所不能考虑到的。有些即使现在想到,也没时间写了,下次再说。
————————————————————————————————
回答:我的武侠观与写作观闲谈
1、关于武功:
武功一道,分为内力、招式、气势、应变、生克、技巧各类。
内力决定着力量,金庸的作品对此描述的极其清晰,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力或内力低,就很难成为真正的高手。与之相对矛盾的令狐冲,有以单凭招式克敌的场面出现,然而事实上金庸有意忽略了“点穴也须一定的劲力”这一基础条件并且利用了生克、技巧才能让人信服。温瑞安的无情将其暗器描写的太神气,而完全忽视了如果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发出巧妙的暗器因而不能令人信服。古龙的书中对内力并不重视,也不以此取得读者欣赏而是凭借文字风格、悬疑承接等吸引或暂时吸引了大多读者。
招式决定着力量的发挥,好的招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实力,这就如同样的弹药用量,不同的枪支能够发挥不同的效果是一样的。对于招式的描写,或者说对于武功特点的描写,大约没有几个人能比温瑞安更有想象力,可惜的是他想象力太好,想到的武功招式或特点太多,反而让人越看越茫然,最后只会觉得他无论描述什么样的武功,其实都不怎么样,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了对比没有了重心,当他把诡变与诗话繁杂到一定程度时,连他自己也把握不住了,因而到了后期,只好坐视越来越多的读者对他越来越没兴趣。
气势是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描写最薄弱的环节,在这方面最为成功的人只有司马翎,黄易在气势上学习了司马,当然到了《大唐》时,已经将最初的学习与模仿融为自己的风格,很难看出来。由于相对的知道司马翎作品者不多,或是看过的仅是大陆一些编辑所谓修改过的作品,已经大幅度地将其长处消弱至不忍卒读的地步,而且司马翎的作品也有很多缺陷,因此相对的后来者都意识不到气势的重要。这其实也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就像两个人打架,常言说道:“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在日常生活里也不乏一但知道对方是个不好惹的人时就下意识地怕了的例子,古龙等虽然描写了“王者之气”等气势,其实在真正打斗中,并不把气势放在重要位置。
应变是实战中得出的经验,在这一点上云中岳的书里把它放在了相对重要的位置,而在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认为,高手对决,假如经验不足,失败的可能性就必然大幅度增大。
生克有武功招式相互间的生克与内力的生克等,笑傲江湖以及侠客行中的某些武功就是这样。在武功招式中,最简单的生克方法是灵龟八法的应用,当血气运行到某处时,只须极小的力量就可以发挥极大的功效。此外便是五行生克。
技巧方面,与其说温瑞安的无情是暗器发放,不如说是技巧灵变;在我的长篇小说《时空梦?宇宙情》第一卷《变情天》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话:
《“技”究竟是什么呢?
钟飞杰拔出了一根长长的胡须,左弯右折地摆弄了大半天,然后轻轻抛出,喝道:“出拳!”
钟飞雄一拳捣出,拳风呼啸,那缓缓下坠的胡须却向旁边飘去。他目光一闪,随即一脚踢出同时拳变掌,切向那根胡须。
他的反应,已经是快的出奇,但一掌切中,那根团状的胡须却没有象他想象中的被切为两团,而是忽然松开,瞬息间已经缠在他的腕部,钟飞雄但觉象被利刃划割一般,胡须已经隐入他的皮下,随之弹出。
一股强烈的晕眩感传来,他健壮的身躯直挺挺地向后倒去。
即将倒地的刹那,晕眩消失,他也立即一个空翻,重新站稳。
“那就是技。”
钟飞杰淡淡然:“武技,要求的是技能,是认清薄弱环节的攻击,要习武技,你就必须熟知人体各器官、穴位、脉络、神经、血气运行,‘窥一斑而知全豹’,武技要求你在瞬间判断出敌手最易接触到你的部位,然后以微弱的力量使对方丧失攻击力,它不是点穴,是一种寻找对应点的方法!是综合全局的判断,其高深层次,便是我们至今难以悟通的‘趋势’,而你,应从最简单的‘灵龟八法、血气截脉’开始!”》
而对于武侠小说,由于必然要大幅度地用到古典文化,因此诸如符咒、厌胜、阵法、遁甲等术应该说不是不能被接受的,既然内力、招式等可以随便吹嘘,那么流传多年的类似于特异功能或超自然力量的方法便应该出现。可惜的是在这方面成功的人并不多,武侠小说里使用最多的也仅仅是说到什么剑阵之类,其实还是配合,没有真正将此类应归于“技巧”中的方法描述出来。而事实上就中医十三科中的“祝由科”经久流传来看,符咒并非是没有一点作用的。
各大家的武侠小说中,或许自司马开始,将“媚”、“音”等功法作为辅助武功写出,卧龙生对于“媚”,黄易对于“音”(真言大法),温瑞安对于一些符咒、厌胜、阵法、遁甲等都描写的相当出色,我本人把他们的这些辅助类的都归类于技巧之列,其原则是在这些功法中,或许不需要内力与招式的配合,甚至可以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只要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做到。
2、关于帮派
写武侠小说大多离不开帮派,因为既然是虚构了一个世界,就必然要有这个世界中的外在环境,金庸的日月神教、古龙的四川唐门、温瑞安的帮派林立,卧龙生的帮派对决、黄易的魔门诸派(受司马的影响较大)等都描写的非常成功。
任何成功的作品,都要有其能够被人不易忘记的东西存在,武侠小说中的帮派,就相当于其他作品中的社会环境一样,自然也是最为重要的几点之一。
在帮派描写中,有脱离于当时社会环境甚至完全可以不考虑年代的,也有完全臣服于社会环境(如温瑞安的各派别,由于他被关入监狱过一段时间,因此无法摆脱当局对个人命运控制的阴影,当他津津乐道于他的四大名系列捕时,也就有意无意中把他的所有门派都臣服于当局之下,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武侠作品是成年人的童话这一根本原则。)的,但无论是哪种,能描写出自己独特的特点,就是成功。相较而言,虽然风云本来只是漫画,由漫画改变成的小说实在看不下去,但“天下会”却因超然于天下,而被人熟记。
3、关于人物
除了特殊的小说结构外,人物始终是一部作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物的性格、经历,成长等构成了小说的主题,每一部成功的作家,都有其代表人物存在。如果哪个作家在写了很多的作品后依然没有一个能让人记住的人物,很难说还有谁能记住这个作家的名字。
4、关于情节
复仇、行侠是武侠小说离不开的主线。矛盾集中于国家、民族或者派别争斗以及某些利益、观念纠纷上,在这些主线条上分出许多内容,如何使之紧凑、引人,就成为作者苦心积滤要达到的境界。
5、关于文字与结构
文字的功底与结构,决定了最终的作品成功与否,再好的构思,再奇怪的思想,再精彩的情节,如果没有好的文字根底与叙述方式,都只能是一堆垃圾。如果以相同的人物、情节、武功特点等让不同的武侠作者来写,会产生不同的风格,也会有不同的效果。放在网上时,也许以古龙的明快风格会更容易吸引人继续看下去,而金庸的作品由于铺垫太多则会在最初就容易失去读者,至于温瑞安,也许是随便打开哪一篇都能够读下去,但是能否让人想看其他的,就难说了。即使像黄易等一些没看过的东西,放在租书店里要等上好久也要掏钱看一看,但在网上,哪怕是下载到电脑里慢慢看,也难有兴趣。因此,如果以在网上是否能够受欢迎来评判作品,至少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以当今的一些网上作品来说,也是这样的。在网上阅读时感觉很有意思,可是把整篇文章或者整本书拿来阅读时,却总觉得要么少了什么,要么多了什么,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这当然也是网上网下的一个区别。
因此,除非那些名家的作品,否则越长的东西越没人看。
但相对的,对于在网上发文的作者来说,这也是检验自己水平的最好方法,于我个人而言,其实早已检验出我的实力,心里有数。之所以还要厚着脸皮发到网上,无非是和众多的网友一样,一来闲着没事,一来相互交流,有时也因总觉得市面上一些没有名气的书籍看上去还不及自己的这一缘故,希望发到网上时某一刻中了彩,能被哪位可爱的可敬的出版朋友看中拿去。
6、题外话
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么多的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些什么的话,无非是为了回答木村朋友的帖子,同时也谈一谈自己对武侠小说的一点看法。
因为文学底子实在是不能和诸位相比的缘故,那些太玄奥的太专业化的东西一概没有,只说了点心里的话,也不能够旁征博引全面叙述,只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以后有了时间或者是想到了新的东西时,再和各位朋友作新的探讨。
向木村兄致以深深的谢意。
|